崔玉珍: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

发布时间:2018-05-16 15:55:00|  来源:38365365备用网址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毋庸置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新的时期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直以来,文艺的兴盛是一个时代前进的号角,在社会构成中,文艺事业往往因天下兴而兴。对文艺发展的时代特征性的认识,先辈们自古就有深刻的认识。先秦《礼记?乐记》就有这样的认知:“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文艺情调是时代的反映,治世之音乐安详和乐,缘于时代清平、政治和顺;乱世之音乐悲哀怨愤,是因为当时的政治乖戾无道,百姓困苦。文学艺术是社会现实、时代风貌的一面镜子。

  恩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特点,近年来,恩施文艺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出不少优秀文艺作品,尽显恩施人民歌舞渊源、诗书长继的文艺特点。他们唱响了恩施的主旋律,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为恩施文艺工作者点赞的同时,也要反观这些年来文艺创作中一些发人深省的现象。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的文艺作品也呈现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一些作品内容空洞、乏味,娱乐化气息浓厚,缺少对社会的观照和人民群众的关心,同时也缺乏文艺情怀。这些作品没有丝毫生命力,更不具穿透历史、直达人心的艺术灵魂。

  更有某些文艺作品专注于蝇头小利,一些无良的“文艺创作者”将一些负面的、三俗的东西推向市场,哗众取宠,用“秀丑”的方式博得点击率,用媚俗的态度换取关注。在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文艺只林中,更加显得如鲠在喉、如芒在手。

  随着消费文化的崛起,不乏有些文艺工作者的志向和追求发生了扭曲,以利益为目的,为追求“卖点”而创造“骂点”,成了“伪文艺”的帮凶。作为文艺工作者,必须明白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的富足。文艺不能因为博得眼球而迷失方向,文艺工作者更要自律,做正能量的传播者,彰显信仰、丰富灵魂。

  文艺作品肩负着传递向上、向善、向美的价值观的责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如同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艺工作者首先应修身正己,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识品位、知廉耻、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只有在这样的自我意识中,创造的作品才会有底气与骨气,才会有艺术的灵性。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作品应当带领着人类在真善美的大海中徜徉,感受心灵的熏陶和灵魂的洗礼,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欣赏美好、传播美好。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优秀文艺工作者应当着眼于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感人肺腑的故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有恨有梦想、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这样的作品,才是一个艺术的高度,才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品格。

(值班总编:瞿照坤 编审:李晋升 编辑:方宏艳)

42c99f123b87c90222d69cb5eb35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