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孝东:走过父亲修的路

发布时间:2018-05-17 09:03:00|  来源:38365365备用网址

走过父亲修的路

  ——大美太阳河

  2018年4月上旬,恩施作协到太阳河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进民歌之乡主题笔会活动,我荣幸参加。
小时我多次听父亲讲起太阳河,还讲秦始皇12关赶山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末,父亲在那里修公路。
14日,我们乘车沿着父亲修过、养过的恩奉公路,对水田湾、骡马店、鱼儿碑、上马墩、插马鞭、始皇睡过的油光石、三国时期12关楚蜀界碑等历史古迹进行实地采访。

  (一)

  清早走访水田湾

  父辈修路之艰难

  清早走访水田湾。名曰水田湾,不见一丘田,湾倒是接二连三,只是坎边一条咕咕流水的溪流吸引了我。

  河道宽3-4米,河水清澈,鱼翔潜底,河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红色油光石,怪石嶙峋,水流撞击在石头上溅起雪色浪花,河边大娘一边悠闲地哼着民歌,一边手持棒槌弯腰捶打着清洗的衣物,岸边的杜鹃花红得耀眼,蜜蜂在花丛中飞舞……

  大娘热情的问:“是来这里旅游的吧?到我家去喝茶,老爷子在屋里!”

  大娘的父亲邓某89岁,戴一副老花眼镜,手里拿着报纸,见客人来,连忙搬椅子,盛茶水。

  提及门口的路与河,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原来他祖辈都在这里住,自己也是当年修路人。

  过去老百姓在河边烧木炭,人们随称小溪“炭窑河”,后来觉得这名字俗,依谐音就喊“太阳河”。

  路叫恩奉路,是恩施至奉节的交通干线。工程分两段进行,白杨坪至12关由恩施负责,三角坝至12关由奉节负责,1958年动工,1960年通车。

  邓老回忆起修路时的艰苦岁月,显得有些凝重,访听得知,一个雨后的日子,邓老的哥哥与邓老同在工地抬石头,山坡陡然发生塌方,一块巨石滚下,哥还没来得及躲闪,石头将哥哥压成肉酱,邓老和3名工人受伤。

  那时国家困难,人民生活艰苦,尤其是59年大干旱,没饭吃。尽管如此,工程仍未停,从全县抽调1000多农民吃住在工地,无论严寒与酷暑、刮风与扫凌、天晴与下雨,都是起早贪黑,打钢钎,抬石头,挑土方,砌堡坎,肩挑背扛。

  邓老的话勾起我对父亲的追思。

  父亲是当年修路的民兵排长,工地在12关半山腰,30几个民工分3个班管理,负责1公里路开挖。

  那时没有挖机、铲车等现代化工具,修路全靠劳力,生活十分艰苦。

  恩施路段工程总指挥冯茂春,山东人,40来岁,参加过辽沈战役。军人出身的指挥长将部队的管理带到地方,把工人按营、连、排、班的编制组建12关公路工程民兵营,实行军事化管理。早上点名出操,白天干活,晚上还要召开班组会,汇报和研究工作。

  父亲读过5年书,写得一手好字,能说会道,最初在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调度和后勤。1958年冬,一连一排马排长在工地排哑炮时发生爆炸而不幸牺牲,指挥部就安排他接任排长。一连一排是尖刀排,负责最艰难的工地。

  父亲的工地在12关山口下,这里灌木丛生,有野猪、豺狼、狐狸、刺猬结群游动,没有人户居住。工地上的工程工具、生活物资,要么肩挑背扛,要么骡马托运。为防野猪、豺狼伤人,班、排配备了步枪、火枪、刀叉等防身武器。

  一排民工多半是灯塔、永红、红星、天桥、头道、谭家等低山区乡的中青年农民,两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冬季不适应这里的高寒气候,没办法洗澡,缺衣服换洗,浑身长虱子,手、脚、耳生冻疮,钻心的痒,抠了就流血、灌脓。

  山上早晚温差大,民工易伤寒,医疗卫生跟不上,父亲就组织各班采挖薄荷、生姜、金银花、紫苏、陈皮、野菊花、板蓝根、麦冬等泡水喝,预防流感。遇到伤寒重的病号,父亲带卫生员用铜钱刮背心疗法处置。这办法很痛苦,但很有效。病号把上衣脱完,胸朝下背朝上的躺着,旁边烧一盆火,卫生员用夹子把铜钱烤热,在铜钱上蘸桐油,再在病号背心来回地刮,刮得紫红,痛得病人流冷汗,除去寒气,病就好了。

  那是差饭吃的年代,民工生活定量制,每人一天6两粮食,三分之二的包谷三分之一的米,不足部分靠红苕、洋芋、南瓜、萝卜来弥补,没有肉吃,合渣是主菜。缺肉缺猪油,粮食供应不上,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民工个个都是黄皮寡瘦。尽管如此,没有逃兵,没有怨言,个个干得还来劲。

  父亲的工地大多是青石山,有三分之二的地方要开山放炮,最难的是打钢钎,最危险的是筑炮眼。

  每个炮点要3人同时作业,1人掌钢钎,2人持锤打,每打一锤,掌钢钎的要把钎干转动一下,锤子落在钎把上,工人就喊一声“嗨!”。工地到处都是“嗨!嗨!嗨!……当!当!当!......”的打炮声,时而夹杂着民工的山歌声:

  “嘿约嘿约嘿……炮声像打雷!嘿约嘿约嘿……妹娃儿长得美!嘿约嘿约嘿……郎哥在打锤!嘿约黑约嘿……炮眼三尺三!嘿约嘿约嘿……石头下了山!嘿约嘿约嘿……幺妹儿脸好看!嘿约嘿约嘿……”

  在这深山老林连人户都没有,哪有妹娃?只不过是工人们疲劳时的一种精神寄托,想家想老婆想亲人……

  打眼子很慢,一上午只打得1尺深,开山炮眼一般不低于3尺,这个进度,要一天半才能打一个。
炮眼打好后要洗眼子,方法是往眼子里灌水,找一个木棒缠上布条,慢慢把眼子里的水酱沾出来,直到眼子里没有粉末为止。

  眼子洗净后开始筑炮,这是技术活,危险。

  先往眼子里放泥巴,再用木棒把泥巴筑紧,深度1寸。接着放炸药,深度9寸,用木棒慢慢筑紧,再把装上导火线的雷管轻轻放入,要放到眼子正中央,触底后,一手拿火索,一手朝里面灌炸药,用木棒轻轻筑实,深度一尺二,之后,再往眼子里灌泥巴,边灌边用木棒筑牢固,直到炮眼口。

  炮眼筑好就上报指挥部,每天下午四点半安排安全员警戒,手持小红旗,口含小口哨,边吹边喊:“放炮啰!放炮啰!……注意躲避”,确认安全后,下午5点通知点炮员点火,6-10分钟后,全线“嘭、嘭、嘭……轰、轰、轰……”的炮声响彻云霄,地动山摇,腾腾烟雾夹杂着硝烟味儿卷向石乳峰。

  石头炸开了,民工们分五个工种作业,抄石头,碎石头,抬石头,挑泥土,砌堡坎,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大的石头要4至8个人抬,每人一根打杵,“嘿吙!嘿吙!……”的喊着号子,迈着同一的步调。碎石声,吆喝声,号子声,此起彼伏,你争我赶,好生热闹。

  60年下春,指挥部来工地通知父亲,说家里有急事要他回去。父亲心里清楚,老母久病不起,这下肯定是生命危在旦夕。但工程正忙,副排长又受伤,带兵的怎么能离开?父亲黑青着脸,撂下两滴泪珠,沉痛的对通讯员说:“告知我家人,工地正处于关键时刻,老人的后事由兄弟做主办理,等副排长出院后我再回家向老人请安!”

  父亲回家时老人已入葬半月之久。他在老人坟头,痛哭流涕,悲痛得晕倒在地……

  父亲这辈人就是这样,先大家后小家,时时处处想国家。

  正是有父辈们艰辛修路,前辈们辛勤养路,路在不断改造升级,才有了今天邓老门口这条柏油路。

  恩奉路已成为恩施西北边一条重要的旅游路,正拉动着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

  骡马店街天井在

  鱼儿碑文故事来

  上午,天空飘着霏霏细雨,山间云雾缭绕,青山正是芽出鞘,嫩绿可咀。我们穿着雨衣、撑着雨伞参观了离太阳河集镇1公里的骡马店、鱼儿碑。

  骡马店就是过去马夫住宿、吃饭、栓骡马、休息的街坊。鱼儿碑就是两块镶有鱼儿的石碑,石碑上的鱼儿一尺长,雕有鱼儿的两块石碑对称的依附在坟墓的主碑两旁。鱼儿碑刘氏坟墓离骡马店300米,在一块洋芋地里,坟大碑壮观。

  街坊一个90岁的老头儿向我们讲述了鱼儿碑来历的传说。

  相传死者在生是鲤鱼精转世,某天,她在屋里洗澡,一个佣人从门缝里偷看,发现洗澡的不是人,而是一条鲜红的大鲤鱼,鱼儿尽情的沐浴在烛光照耀下的木桶里,辗转反侧,佣人一时纳闷儿,慌作一团,惊慌中撞响了门,响声吓坏了沐浴中的鱼,鲤鱼陡然晕倒在盆中,室内顿时一缕青烟腾空而起,就再也没有听到动静。家人赶到,发现主人已经气绝于木桶。这样,人们就认为主人是鲤鱼精转世,在给死者立碑时,就打了两块鲤鱼石碑附在主碑旁。

  碑文记载,刘氏祖辈在清朝乾隆年间从焦庄迁至于此,在这里开饭铺,建染房,置田土,由小做大,逐步发展,逐渐发展成热闹的骡马店。

  骡马店老街长约300米,街道是条形油光石、青石铺就而成,石面隐隐泛光。街宽3米,两边的木板瓦屋保存完好,街中段靠山边的一栋四角天井老屋还气势,占地300平米。房内居住的老人向我们讲述他们对骡马店所知晓的故事。

  一个90岁的老奶奶引着我们走进一栋保存完好的四角天井屋,诉说着她14岁到这里来做童养媳的心酸史。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这里没有公路,只有块石铺就而成的山间驿道,衣食住行的生活物资全靠骡马和挑夫,这老街就是过客吃住的地方。从这里爬山到12关山顶15华里,再从12关下山到三角坝15华里,从太阳河到云阳240华里,肩挑背驮,万分辛苦,若是在12关遇到抢犯,折财不说,性命难保。

  恩施、龙山、吉首、桑植等毗邻鄂西南的县乡及贵州北部的部分地区缺食盐,“要吃盐上云阳”成了老百姓的口头禅。

  湘鄂西边界的商人或农民就把本地的茶叶、猪羊牛皮、生漆、木油、木炭、黑桃等土特产通过骡马或挑夫运往云阳和万县,再从那边购回食盐、大米、黄豆、布匹等。这条运输线经恩施城,过龙凤坝、白杨坪、太阳河,上12关山顶再下山,经三角坝到云阳和万县。从骡马店到三角坝的这30华里就是过去最难走、最危险的一个商业通道。

  老人越讲越激动,泪流满面,仿佛回到那热闹非凡的旧市交易市场,回到她那不醒世事的风花岁月。

  老奶奶看上去才70多岁,身体硬朗,颜容慈祥,一口白牙,满头乌发,眼不瞎、耳不聋,记性好。可以推测,老人过去绝对是美女,秀美颜容不知醉倒多少匆匆过客。

  历尽沧桑的老人居然现在还这样硬朗,这与太阳河的好山、好水、好生态息息相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太阳河很适合于人居住。

  这街坊是过去太阳河最热闹的地方,无论白天黑夜,都是人来人往,人马不断,骡马的驼铃声,挑夫的号子声,小二的叫卖声,还有幺妹郎哥对唱的情歌声在山湾辗转回荡,老人的话语勾勒出太阳驿站的繁华。

  奶奶的娘家在老街后面不远,为了生存,她14岁就被这家收为童养媳,嫁给一个大她20多岁的武大郎式的矮男人。他一脸的麻子,黑黝黝的脸,几颗龅牙老远就瞅得见,说话不关风,结结巴巴,是一个丑男人。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就这样做了他的二房。刚进婆家就被矮男人的面孔吓破了胆,害得她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好的是这人心地善良,对小媳妇疼爱。

  旧社会的规矩,童养媳是不能回家的,尽管眼前随时可以看到父母亲,但都不允许叫声爹和娘,所以,当她看到妈老汉儿心里就酸痛。

  一个身体和生理还不成熟的姑娘接连为这个男人生了3个儿子。孩子可不像他爹,个个虎虎有生气,脸蛋儿白皙,淘气聪明,公婆见人就夸小媳妇儿漂亮能干,是仙女下凡,带人气。

  7年后太阳河解放了,共产党废除各种封建陋习,穷人当家做主,童养媳成了迷人的大少妇,她才头次回家喊一声爹和娘。

  老人说,解放就好了,现在就更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村村通公路,家家修新房,人人有手机,户户买小车,娃儿们上学不要钱,看病有医保,贫困人员政府帮,老了有依靠。


(三)

  始皇赶山睡石古

  传说故事玄乎乎

  雨在不停的下,可丝毫不影响我们踏青走访之激情。

  车沿着父亲修的路走走停停,我们下车探访沉睡于林中那枣红的石阶古驿道。插马鞭、上马墩等处的坡梯石阶保存完好。条石坡阶宽2米,坡度在20至30度之间,路面油光石的光滑已被青苔和落叶松针所点缀,古道两旁的松树、山茶树及灌木竞相荫蔽,时而从林中跃出几只金黄色茸毛松鼠,时而几声鹰叫,还有路边潺潺流水,本已无人问津的幽静驿道更显阴森,感觉这就是《闯关东》的实景剧场,顿生有被打劫的心里畏惧。

  过去农民真是苦,在那民不聊生的旧社会,老百姓为了生计,既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抗争,还要与谋财害命的劫匪玩着命。

  下午,我们驱车来到白果坪村的蜡烛台,下车后前往大枞树。一退休干部介绍,秦始皇赶山睡过的大石头就在这。

  这里过去有一根生长了300年的大枞树,粗而高大,4人牵手合抱还围不下,可见树有好粗。挑夫、骡马经常在树下遮荫蔽雨,还有男男女女的人在树下对唱山民歌。可惜这树在大跃进时期被砍,古松含泪充当了冶炼钢铁的木柴被扔进了火炉。

  我们下车沿石阶步行1000米,来到一块巨石前,终于看到秦始皇赶山时睡过的油光石。

  巨石为淡红色,呈方体型,长5米,宽4米,高2米,呈南北状横卧于半山间,紧靠巨石的北面有一栋新式农舍,在巨石南角200米处有一栋100余年历史的木板房,房前道路铺满了红色油光石,房屋陈旧不堪,老样式,临路开门窗,应是驿站旧店铺。

  大家纷纷爬上巨石,去寻找皇帝睡觉留下的影子。

  石面已不光滑,长满了青苔,但中间确有形似人手样的凹陷痕迹,臂长80公分,一端似关节,一端似手掌。大家用脚扒开青苔,但怎么也看不见其他的痕迹,这哪里有什么皇帝的身影呢?

  我们带着疑惑来到木房找到76岁的房东白传斌。白某介绍,他祖辈从江西来这里,他这辈应是第五代,祖辈们在驿道边建房置业,做小买卖养家糊口。

  白某自小就看见这块红色的油光石,倾听长辈讲述秦始皇赶山的故事。

  皇帝带着神鞭,从四川往湖北到这里,要把四川的山赶到湖北去填官渡口,在这里遇到观音娘娘,观音娘娘与皇帝打赌,说在天亮以前把山赶到官渡口,就给皇上送100双绣花鞋。始皇把山赶到吴蜀交界的12关时,已近黄昏。观音娘娘使了个花招,安排老百姓打鸡笼,一时山中鸡鸣狗吠,始皇听到鸡鸣声,顿感赌输了,疲倦之极,不如躺在这平展的石头上睡他一觉。始皇天亮起来时,发现自己的背影印刻在石头上。

  白某说他小时候常在石上玩,看到石面有人影。过去这里穷,没有场坝打黄豆、晒粮食,附近农户都把巨石当晒场,尤其是用连盖(一种土家竹器)打黄豆、打麦子,加上多年日晒夜露的风化,石面磨损严重,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人影了。

  谁都知道,说秦始皇来这里赶山时睡一觉留下背影,这是天方夜谭。但这故事在坊间的确流传了几百年,玄乎其玄。

  恩施是个旅游胜地,尤其是太阳河,处处皆风景。那么,何苦硬要说这是真的呢?这自古皆传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利用这些传说来挖掘具有本土气息的旅游文化资源来增强太阳旅游文化神奇色彩,以拉动本地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太阳河的旅游品味,带动本地农民发展经济,增加人民群众经济收入,这才是根本。

  笔者建议,当地旅游部门可以借传说之力,借风扬帆,请艺术大师修复始皇背影,把这里作为民歌之乡的一个得力景点进行打造,以满足广大游客的猎奇心理。

(四)

  十二乳峰直云霄

  吴蜀界边有匪盗

  中餐后,我们仍然乘车沿着恩奉路来到茅店子。群众介绍,这里过去叫穿心店,是驿道上的一个关卡,过关的人、挑夫和骡马要在这里休息补给,人马撑饱肚子后才有力气爬上石乳峰。这次采风,我听说到关于12关地名的两个传说版本。

  一个版本,山上最高的几个山包,圆润饱满,长得像丰润妇女的两个乳房,随曰石乳峰或石乳关。另一个版本,三国时期吴、蜀两国交界的老百姓在这里争山界,两国各派6个官员到山顶关口确定吴蜀界址,双方共12个官员来这里处理好界限,后来老百姓就称这里叫12官(关)。

  车子经过茅店子就进入石乳关隧洞,洞内灯火通明。乡党委书记张丽红介绍,这隧洞是恩施、奉节两地政府2007年5月合建,2011年1月竣工通车,全长2580米,恩奉两地通行缩短14公里,从此结束了恩施、奉节两地人民翻越12关天堑的艰难历程。

  说起父辈修的路,应该是从石乳关山顶到茅店子、从茅店子到太阳河、从太阳河到九根树、从九根树到白杨坪一线的白奉公路。

  隧洞的通车,极大的方便恩施与奉节、巫溪、陕西镇平、西安等地人民群众的交往,加速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太阳河至三角坝一带旅游业发展。我们乘车穿过隧洞进入奉节三角坝,再从三角坝上12关。奉节三角坝境内,山大人稀,森林茂密,宽敞规范的柏油路通到山顶,可见奉节县在打造旅游景区上的巨大投入。

  在山顶的一个三岔路口,我们看到一块标牌,标牌标注石乳关1788米。从这里往东去的一条坑坑洼洼的机耕路就是去湖北恩施。我们从这里乘车走5分钟就看到路边古老的1块界碑。界碑东面刻有“吴”字,西面刻有“蜀”字,灰黑灰黑的界碑尤显古老。史志办的同志介绍,这就是三国时期吴国、蜀国的分界线。由此看来,太阳河人过去是孙权的臣民。

  我们下车观望四周。从这里往南面山上看,有4个山包并排直耸云霄,绿色的灌木厚厚的覆盖着山体,山包浑圆,中间的两个山包稍微高点,匀称的连在一起,看上去确像孕妇的两个乳房直挺云端,这应该是12关的最高峰。大山西面是奉节县兴隆镇(三角坝),繁华的集镇就位于山谷下面的平地里。大山东面为恩施市太阳河,沟壑纵横,地势没有三角坝那样平整。

  我们在界碑前合影留念,尽情遐想一两千年来人们在这条吴蜀驿道上艰难穿行的生活历程,更遥想到解放后吾父辈在这里顶烈日战冰雪修路时那挥汗打钢钎、冒雨抬石头的坚强背影:这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于解放后的20世纪50年代末,恩施、奉节政府抽调几千农民历时2年修通了恩奉公路,结束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年历史。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7年前石乳关隧洞通车,这条父辈修的石子子路完成了他40余年的历史使命。

  合影后,我们继续沿着父辈修造的路从关口往下走。自隧洞通车后,这老路就少有人走了。道路多年未维修,路面损毁严重。就路而言,这与山西面的奉节相比,感觉恩施的旅游战略意识有待提升。这里山大人稀,森林茂密,气候宜人,又有古时的老驿道,沿途有这么多历史轶事和神话传说,这都是提高旅游附加值的众多含金量元素,那么,就该注重老公路、旧驿站的维护和修缮工作,这对太阳河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恩施市西北边镇旅游业兴盛,对当地百姓脱贫致富都具有实质性意义。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3至8年期间,这里将会成为人们避暑旅游的好去处。

  道路崎岖不平,车辆颠簸不断。但车上同志还在聚精会神的听史志办的讲述旧社会12关匪患扰民的故事。据当地一个还健在的88岁陈老介绍,解放前12关这里有抢犯,劫匪出入川鄂边界,劫财害命,人心惶惶,凡是出入12关的,总是胆战心惊。

  陈老记得,本地黄氏三兄弟,老大、老幺均是土匪,老幺还是保长,由于他耳朵大、脚跛,所以老百姓又叫他“大耳朵”或“真跛子”。

  大耳朵嗜赌如命,经常在沈大地主家打牌赌博,输钱了就带着一帮抢犯持枪上12关,干起伤天害理的事。土改时期,老大老幺都被政府镇压。

  这只是劫匪的一个小缩影,追溯古远,这里不知发生了多少恐怖、残忍的打劫案件,所以民间说:“不怕蜀道难,就怕匪上关”。

  1949年11月至1950年底,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剿灭了长期骚扰关口一带的唐氏土匪帮,匪患才得以根本消除。

  客车沿着父辈修造的石子子路下山后,我们还参观了山水秀丽的双河岭和天下一绝的梭布垭石林。

  太阳一日游,走过父亲修的路,感慨有二。一是激发我对父辈这些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父亲离世28年了,父辈的抚育与教诲终生不忘,很想写点什么表达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但一直没动笔。这次笔会,走过父辈修的路,感悟修路的艰辛,认识到政府修路的重要意义。现在看来,要是没有千千万万前辈的艰苦奋斗,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革命如此!社会主义建设亦如此!作为新时代中国劳动者,要不忘初心,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砥砺前行,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梦!二是太阳河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前期开发的梭布垭石林,已广为人知。有待开发的自然景观有双河岭、李爸沟等,人文景观有骡马店、12关盐商古驿道、秦始皇赶山在太阳河境内的系列传说等。

  历届乡领导都看到旅游强乡的巨大潜力。为加速太阳河旅游业发展,这届乡领导力主创新驱动,大打组合拳,齐头并进,在乡村大力开展全民体育活动、山民歌演唱活动,乡党委书记张丽红还被评为2017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张丽红在天津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些创造性的工作,已对推介民歌之乡的旅游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在人们心中,大美太阳河已越来越充满生机与活力!

(值班总编:瞿照坤 编审:李晋升 编辑:方宏艳)


42c99f123b87c90222d69cb5eb359212